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回望香港抗戰記憶

来源:香港新聞網 2025-08-20 07:13

世界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香港新聞網8月19日電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時至今日,於和平年代回望抗戰年歲,越發能感受到和平來之不易。香港在抗戰時期的戰略地位重要,也有不少感人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雖與東北遠隔千里,全國人民的心仍緊緊相貼。據香港地方志中心梳理香港參與抗戰全紀錄,香港各界在事件發生後隨即於9月23日舉行集會,悼念“九一八事變”殉難同胞,有商舖下半旗致哀。然而,有日軍僑商與華人發生衝突,引發多日騷動,共造成6死25傷。

1932年2月,香港有20多人組成醫療救護隊,前往上海救治“一·二八”淞滬抗戰的傷兵,東華醫院籌款3.3萬港元支援上海難民;1934年2月6日,香港首部抗日愛國題材電影《戰地歸來》公映。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香港華商總會、東華三院等社團組織“華北兵災籌款聯會”,支援內地受戰火影響的民眾;同年9月,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成立,響應國民政府呼籲,發行救國公債,由周壽臣爵士擔任主任委員。截至翌年2月,該分會共籌得535萬港元作為抗戰經費。

自1937年9月起,日本封鎖了中國沿海,香港成為軍需物資輸入內地的關鍵通道。

1938年,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在香港成立“保衛中國同盟”(保盟),向國際社會募集資金和物資支援八路軍、新四軍。保盟在宋慶齡九龍寓所小客廳正式宣告成立,總部則設在港島西摩道21號,以“宣傳抗日、爭取國際援助、支援抗戰”為宗旨,宋慶齡擔任保盟中央委員會主席。

保衛中國同盟成立。

保盟成立後,立即開展轟烈的募捐活動,僅用一年時間,就為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募集到約25萬港元的捐款及一批急需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對於海外僑胞寄給保盟的捐款和物資,保盟覆信時落款是“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海外僑胞和國際友好人士對宋慶齡充滿崇敬和信任,他們都以得到她的親筆簽名或印章為榮。

1939年4月,保盟接到新四軍急需單人蚊帳和奎寧等藥品的求助信。宋慶齡很快募集了6000碼蚊帳用料、20萬片奎寧、12萬劑預防霍亂的疫苗和2000個消毒包等緊急援助物資,並送往根據地。5月,宋慶齡得知長江流域的抗日隊伍傷病員寒衣匱缺,即發起“兩萬條毛毯運動”。許多國際友人和海外僑胞紛紛慷慨解囊,僅半年時間,“兩萬條毛毯運動”就取得圓滿成功。

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一輛配備流動手術室的大型救護車,和第一架大型X光機都是由保盟捐助的。

同年,廣州淪陷,香港經鐵路轉運物資的路線中斷。滇緬公路隨後成為新的運輸通道。

有大批中國內地市民在抗戰期間進入香港,香港人口也從1936年的84萬,激增至1941年淪陷前夕的160萬,27萬難民露宿街頭,糧食、醫療、就業、生活等都大受影響。

1941年12月初,香港已被戰雲籠罩,當時的政府加緊疏散外籍僑民,同時召集義勇軍及後備警察等民間防衛組織。同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進攻香港,轟炸啟德機場,摧毀英軍飛機;12月10日,日軍攻破“醉酒灣防線”,英軍退守香港島。

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投降,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日佔的時期,也進入了香港淪陷、敵後抗戰和游擊戰鬥爭的時間。這是香港二戰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在這段黑暗歲月,香港人口由160萬劇跌至60萬。超過四分之一的民房毀於戰火,到處頹垣敗瓦,滿目瘡痍;工商百業癱瘓,居民度日如年。

廣東境內的抗日游擊隊相繼湧現。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派出武工隊進入新界,營救滯港的文化人士及開闢香港的抗日戰線。

1942年2月3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在西貢黃毛應村的教堂宣告成立,其後改稱港九獨立大隊,直屬東江縱隊司令部。當時港九獨立大隊共有隊員逾千,大多為本地人士。

東江縱隊成立後,全面開展游擊戰爭,積極擴大游擊區,加強部隊的力量。東江縱隊其後轉戰東江兩岸、港九敵後、粵北山區及韓江地區,配合國民政府的抗日部署;又在大鵬灣、大亞灣海域打擊敵人,控制數百里的海岸和通往香港的交通要道;並營救文化人士及國際友人,積極配合盟軍對日的反攻作戰。

港九獨立大隊組成後,則積極對日軍發動攻勢,包括派遣短槍隊襲擊日軍據點、截擊日軍運輸隊伍,以及伏擊漢奸;又發動“紙彈戰”,到處派發抗日宣傳單張;更與東江縱隊護航大隊互相配合,除保護漁民及海上航道外,破壞日軍的海上運輸,並以炸藥包、漁炮、手榴彈、短槍等武器攻擊日軍。

港九大隊前身的武工隊曾參與過“秘密大營救”,將約800名滯留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轉移至大後方,避免其被日軍迫害,其中有何香凝、茅盾、鄒韜奮、夏衍、柳亞子、胡繩、范長江、張友漁等。

港九大隊是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期間,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抵抗的抗日武裝力量。

楊家村的“適廬”

在“秘密大營救”中,位於新界元朗十八鄉楊家村的“適廬”,曾擔任中轉站,亦是港九大隊元朗中隊的據點。

1943年至1945年間, 港九獨立大隊在西貢、沙頭角等地建立抗日根據地,營救盟軍戰俘,打擊日軍。

據不完全統計,港九大隊斃傷日軍100餘名,斃傷漢奸、偽警及間諜等70餘名,俘虜、受降日偽軍600餘名,炸毀日軍飛機1架;繳獲長短槍支550餘支,機槍60餘挺(包括英軍棄械),炮6門,繳獲敵船至少33艘,擊沉4艘,並繳獲大批彈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51年,香港民間在烏蛟騰村設立抗日英烈紀念碑。1988年,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建成。香港第三座抗日英雄紀念碑,則是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於2023年新近落成。

今日香港和平發展,穩定繁榮。80年後回望香港抗戰史,必須銘記戰爭的慘痛。(完)

【編輯: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867138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