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發佈:香港三大行業續領跑

来源:香港新闻网 2025-10-22 07:44

香港新聞網10月21日電 團結香港基金及大新銀行有限公司21日聯合發布《團結香港基金–大新銀行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2025》。

基金會調研團隊今年繼續追蹤大灣區內11個城市在六個重點行業的發展表現,包括金融服務、創新及科技、貿易及物流、製造、建造及房地產、文化體育及旅遊。另外,近年人工智能(AI)發展迅速,AI應用是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更是推動大灣區產業升級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愈來愈多大灣區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尋求新的增長機遇。有見及此,今年《指數》新增AI及企業出海兩大主題,探討企業遇到的挑戰和發展策略,並對政府提出針對性建議。

hk_c_image.png

《指數》結合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兩個方法,分析逾120個指標,超過1,300個數據點,訪問逾3,400間大灣區企業,以提供多維度、科學化的評估。《指數》顯示,大灣區綜合六個重點行業的按年增長率由去年的4.9%加快至今年的7.1%,創科成增長火車頭(+14.8%),製造業持續邁向智能化發展致高增長(+8.1%),建造及房地產跌勢放緩,由去年-2.9%收窄至-0.4%,其他行業發展步伐穩健。

香港三大行業繼續領跑: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文化體育及旅遊蟬聯榜首

1.金融服務方面,第一名的香港以85.6分大幅拋離次席的深圳接近10分,並按年錄得6.2%增長。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強勢復蘇,上半年共有42隻新股上市,集資額列全球首位。年內股票市場交投活躍,上半年平均每日成交額達2,4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八月實施的《穩定幣條例》更標誌著香港成為全球首批實施穩定幣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之一,彰顯香港打造數字金融中心的決心。

2.貿易及物流方面,香港以82.5分繼續保持樞紐地位,廣州排名第二。儘管近十年來香港海運走弱,但空運進出口額的上升卻足以彌補海運的跌幅,整體進出口額除疫情期間以外仍錄得上升。最新數據更顯示,香港進出口額創2021年以來新高,達9.5萬億港元,比第二名的深圳長期高出一倍以上。雖然地緣政治將持續為行業注入不確定性,但低空經濟和無人車的迅速發展正帶來新機遇。

3.文化及體育旅遊方面,香港取得79.3分再次居首,廣州幾乎與香港並駕齊驅。香港的“基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今年3月啟用的啟德體育園,截至9月中已經舉辦超過30場體育盛事和演唱會;“經濟貢獻”方面,香港的文體旅業增加價值連續兩年居首,按年增長13%。隨着全新體育基建的落成,香港發展盛事經濟將更具優勢。

深圳廣州於創科和製造業穩居頭兩位 香港建造及房地產業表現有所好轉

在其他三個行業中,深圳和廣州在創新及科技業連續兩年穩居頭兩位,香港排第三。區内科研實力和新興產業規模顯著提升,行業增長達14.8%,為六個行業當中最大;製造業方面,因應大灣區各市政府推出補貼政策,鼓勵製造業導入AI和自動化設備,整體行業發展提速,增長率由去年的5.0%上升至8.1%,深圳和廣州繼續領跑大灣區;在建造及房地產業,香港則上升一位排第二,廣州繼續排榜首。儘管行業仍錄得負增長,但受惠於一系列“撤辣”措施,香港一手私人住宅成交量比撤辣前有所回升。

信心指數展望:市場對來年前景偏向樂觀

信心指數顯示,六大行業的現狀值(2025年)和未來值(2026年)分別為55.5和57.3,兩者較去年均上升約5點,並高於50分界線,反映企業普遍對當前行業發展持積極態度,認為未來一年前景偏向樂觀。受國内AI技術突破和國家政策的雙重利好下,創新及科技業展現出最樂觀的情緒;在關稅戰的陰霾持續籠罩下,貿易及物流業的取態最為保守。

各行各業廣泛應用AI技術 三大挑戰猶存

問卷調查顯示,94.5%的受訪大灣區(包括香港)企業以及91.8%的受訪香港企業在日常營運中應用業務中有利用AI技術降本增效,甚至創造新的收入來源。然而,不同行業在AI應用上均面對人才短缺、數據安全隱憂及缺乏合適AI 服務的三項挑戰。本研究針對香港如何加強AI的應用方面提出三項建議:

1.教育及培養人才

《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已提出訂定中小學的“AI素養”學習架構,框架内可涵蓋明辨思維、私隱保護和倫理等元素;大專院校可將AI 納入通識或必修課程,確保學生具備基本的AI 素養。大學也可透過校企協作讓學生更早接觸業界最新技術和工作流程,從而提升AI 人才的實戰能力。

2.加強數據安全

企業在決定將數據儲存在雲端或內部伺服器時需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並確保數據處理過程已採取脫敏程序;企業亦應制定關於AI 應用的行為守則或內部指引,提供清晰規範。

3.建立公共AI 平台

政府可擔當協調者和推動者,支持有需要的行業建立公共服務性質的AI 平台。政府可評估不同行業的需求,尤其具關鍵戰略意義但智能化水平有限的行業如旅遊業,協調各方匯集數據,確保AI 紅利能惠及各行各業。

香港需為企業出海提供端到端價值 擺脫金融獨大刻板印象

問卷也包括對企業出海的調查,結果顯示逾半受訪內地大灣區企業表示有意出海,尤其是創新及科技、貿易及物流以及製造業的企業。它們面對內地市場的激烈競爭,尋找新增長引擎的意欲殷切。受訪企業所選的出海目的地首要為潛力龐大的新興市場,包括東南亞(34.8%)和中東(16.6%),比例較傳統歐美市場(各自約12-13%)高。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具備頂尖的專業服務能力,加上司法獨立以及普通法制度等獨特優勢,能協助出海企業把握全球市場機遇。本研究建議,香港除了鞏固既有優勢,更需要建立完整的“出海價值鏈”(圖1),為出海企業提供端到端服務。香港匯聚全球領先的市場研究公司和多間國際認可的檢測機構,可以提供市場研究和定位、產品開發和國際認證服務。香港也能為高科技產品提供沙盒測試場景甚至滿足小批量生產需求。特區政府可藉優化現有駐外辦事處網絡的政策,以提供更全面的品牌推廣和商務配對等在地服務;亦可在北部都會區內劃出用地發展智能微工廠產業。最後,特區政府須更主動向內地企業展示香港在“出海價值鏈”的作用,滿足企業出海的多元化服務需求。

署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陳百里博士感謝團結香港基金一直以來對大灣區發展的持續關注與研究,為企業提供寶貴的參考依據,並促進各界把握區域發展的脈絡與機遇。陳博士表示:“《指數》今年以『AI創新』與『企業出海』為主題,正正與行政長官於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緊密呼應。‘AI’與‘出海’不只是兩個產業議題,更是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突破口。透過政策引導與市場力量的結合,我們有條件把這兩個優勢做大做強,為企業、人才和資金創造更廣闊的舞台。”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對是次與大新銀行的合作,以及其給予基金會的支持,表示感謝。李博士指出:“大灣區六個重點行業在創新及科技業的引領下,整體增長勢頭有所加快,這説明創新已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隨着香港、深圳和廣州等大灣區城市深化合作,攜手構建創新驅動的產業生態系統,區域正邁向升級轉型的新階段,並迎來可持續的發展機遇。”

大新銀行副主席、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王祖興先生指出:“大新銀行一直秉持‘與客同行’的理念,致力與香港及大灣區的客戶共同成長,為他們創造切合獨特需要和機遇的專屬價值。大新銀行很高興在2025年再次成為《指數》的獨家冠名贊助機構。透過深入分析,企業可掌握跨境市場的新興趨勢,並了解大灣區企業及中小企的實際需要。今年的雙主題聚焦人工智能帶來的轉型潛力,以及香港在協助企業‘走出去’的角色,正好切合現時的市場發展趨勢,為企業在制定前瞻性及策略性決策時,提供重要參考。”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先生指出:“近八成受訪企業(79.6%)認同AI 是推動轉型升級的關鍵。可見由AI 賦能的技術,不論是尖端的無人駕駛、機械人,還是普及的生成式AI 工具,都能協助各行各業降本增效,甚至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要進一步推進AI與產業深度融合,政府可集中提升勞動力的AI 素養,加強區內數據流通,以及建立公共服務性質的AI 平台,讓各行各業均可享受到AI發展帶來的紅利。”

團結香港基金大灣區發展研究主管麥穎聰先生指出:“大灣區企業近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出海已成為關鍵發展戰略,目的地首要為潛力龐大的新興市場,包括東南亞(34.8%)和中東(16.6%),比例較傳統歐美市場(各自約12至13%)高。香港除了金融、法律等傳統優勢外,還可以提供從市場定位至小批量生產的端到端服務,以滿足企業的全方位需求。”(完)

【編輯: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国际记者协会”867138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