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3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歷史系的“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在9月25日至12月10日,分別於九龍區三個場地舉辦“鐵鳥凝視:戰時航空照中的九龍半島 1941-1945”展覽,首次展出共約百張香港在日佔期間,盟軍在深水埗、九龍城和油尖旺區上空拍攝的珍貴照片,並展出歷史建築物三維模型,還原戰時香港的地貌和景物。
該批航空照片由浸大歷史系的團隊從美國和日本等地搜集,為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日本佔領期間,即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30日,盟軍偵察機在空襲日軍設施前偵測地貌,以及在空襲後核實有否命中目標時所拍攝。團隊更特別選定本港三座富有歷史的建築物——深水埗區饒宗頤文化館、九龍城區中電鐘樓文化館,以及油尖旺區廣華醫院地下中庭,分別展出當區的戰時航空照片。
浸大歷史系系主任兼“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負責人鄺智文教授表示:“這批新發現的戰時航空照片對了解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香港城市發展,以及歷史建築均有特殊價值。它們補充了香港歷史空間數據的一個缺口,使我們得以研究戰爭對香港城市空間甚至社會民生的具體影響。照片亦重現了不少在戰前興建,但在戰爭期間被破壞的建築物和地貌。”
雖然盟軍拍攝照片是用作軍事用途,但照片卻保留了當時城巿空間和建築物的影像,例如前身為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航空照片可見到1945年館內的A至K座和N座,以及現時用作藝術館和保育館的建築物。航空照片又清晰分辨出戰時被用作“深水埗憲兵派遣隊”基地的深水埗警署,哪些部份屬於戰前建築。
鄺教授表示:“二戰令大量資訊散失,不少建築被破壞。由盟軍拍攝的航空照片記錄了各區在日佔時期的面貌,猶如香港的全面紀錄,對研究香港戰時歷史、戰爭痕跡、地區發展及歷史建築等,都有重要的價值,更可輔助相關的保育工作。”

是次展覽獲保育歷史建築基金資助,旨在向公眾呈現日佔時期香港城巿空間和景物的變化,並讓他們認識航空照片對研究歷史和保育的義意,以及展示浸大歷史系“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團隊的研究成果。
除了照片,展覽還展示由歷史系“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團隊與浸大藝術科技孵化中心CHRYSALIS等合作夥伴製作約15立方厘米的三維模型,全部均屬於九龍半島具標誌性的歷史建築,例如協恩中學、太子道西192號、深水埗醫局街、雷生春和南昌押,重現它們戰時的外貌。展覽又設有一幅兩米乘三米、由多張珍貴航空照片組成的九龍區大型地圖,參觀者可尋找地圖上的歷史建築。(完)
【編輯:郑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