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7日電 香港建造業議會加強培訓支援,包括幫助工人多學技能的“一專多能”及培訓工人成為中工或大工的“技術提升”,學額將增加2400個,即有共4000個學額,完成課程者可獲得10000至19000元津貼。香港發展局17日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歡迎,並指出,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下獲批而仍然有效的輸入配額整體數目持續下降,由今年第二季的8016個減至最新季度的7332個。

發展局在社交網站說,建造業議會帶領工會、商會加強培訓,在2022/23至2027/28學年期間每年的培訓名額,已由6000個大幅增加至不少於12000個,至今已成功培訓約40000名學員,超過90%在行內就業,有助應對建造業人力的老化及需求。今年的《施政報告》也提出額外預留300億元在未來兩至三年加大工程項目開支,當局會善用款項,推展更多中小型工程項目,例如喉管、街道、碼頭等工程。
發展局提到,現時不同的施工階段個別工種仍有人力短缺的情況,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作為輔助措施,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原則下協助應對餘下的人手短缺,讓工程項目得以啟動或推進,當局每季接收申請,實事求是按需求審批,以計劃最新一輪申請為例,批出10宗共986個輸入勞工名額,涵蓋不同類型公營項目,全數屬於合資格申請的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短缺工種,同時申請人已按計劃要求進行本地招聘。
發展局指出,即使按需要批出新的申請,由於早前獲批輸入的名額當中部份已完成有關工作,計劃下獲批而仍然有效的輸入配額整體數目持續下降,由今年第二季的8016個減至最新季度的7332個,遠低於計劃配額上限12000個,反映計劃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並嚴格管控使用情況。
發展局表示,近數輪申請主要批出涉及工程後期工序的工種,例如空調製冷設備、消防設備等機電相關工種,均是現時行業出現嚴重短缺的工種,會以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為政策原則,着重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行業使用科技增加生產力,並在私營市場短期調整時支援工友,同時就輸入勞工申請做好審批及把關工作,應對行業的人力需求。(完)
【編輯:陈旭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