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華服“非遺”傳承佳節儀式感

来源:香港中通社 2025-10-07 00:22

香港中通社10月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吳一帆)中華民族在傳統佳節往往有盛裝出行的傳統,備受重視的中秋節自然也不例外。2025年10月6日是中秋節,這一天,中國多地舉辦與傳統服飾文化相關的“非遺”活動,享受節日氛圍的同時,亦傳承民俗文化。

當天在北京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秋主題非遺手工藝體驗區”的活動迎來許多人參與或圍觀。據《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其中,在“盤扣製作技藝”區域前,非遺傳承人端坐台前,細緻演示選料、剪樣、纏線、打結等工序,觀眾圍坐一旁,親手嘗試製作蘊含中秋特色的金桂盤扣;在“清苑傳統製香技藝”區域,館方特別甄選了含有中秋時令桂花香料的“木犀香”,引導觀眾通過研磨、混合香料等步驟,製作專屬中秋節的香包。

服飾史學者、江蘇開放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黃強對中通社記者表示,中秋節有祭拜、慶祝、團圓等節日內涵,在中國古代與春節、端午一樣,都是十分重要的節日。所以中秋這天,華人講求盛裝,即穿上自己最好的服飾,至少是穿乾淨的服飾,表達節慶之時的敬畏與喜慶。

至於盤扣和香囊這兩種穿戴裝飾的意義,黃強表示,它們在中國傳統服飾中長久存在,一年四時皆可穿戴。中國傳統服飾上的盤扣造型多樣,體現巧思與智慧,譬如與秋天時令相應的柿子造型盤扣就有“柿柿(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是傳統農耕社會老百姓取材日常生活經驗,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而中秋佩戴香囊,一是為了打扮裝飾,顯示對佳節的重視;另一方面,香囊中安放合宜的香料、草藥,則是為了有益健康。

今年中秋時節,中國各地許多“非遺”活動成為人們傳遞國風國韻之美,同時也展現、表達自我的舞台。譬如,湖南省官方媒體“紅網”近日報道,最近,湖南長沙舉行的“閣下市集”活動中,六位少女身著唐制長裙,執香緩步,向皓月行禮,表達人們對團圓與美好的祈願。另據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消息,最近在貴陽市青岩古鎮,一場以“擊鼓明志,燈火傳情”為主線的點燈儀式,側面還原了600年前的中秋盛景。儀式上,伴隨著莊重的鐘鼓聲與悠揚的《大明迎賓禮》樂曲,身著明代服飾的演員們列陣迎賓,再現大明風華。

黃強表示,中秋換盛裝,不在衣料是否華貴,更多是展現自己整潔美麗、精神煥發的最好狀態。服飾禮儀是表面,其內核則是對天地時序的尊重,及人們對當下和未來幸福生活的嚮往。“華人所有的傳統佳節都有其儀式感和紀念意義,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正是對此一如既往的推崇及實踐。”(完)

【編輯: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国际记者协会”867138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