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 林墨弋)在海南岛东海岸,万泉河、九曲江、龙滚河三江交汇,奔流入海。这里,曾经是一个名为“博鳌”的宁静渔港。如今,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一个被誉为“天堂小镇”的国际会都。

二十余年光阴流转,有人用笔墨书写历史,有人用数据衡量发展,而有一位名叫陈超的摄影者,选择用镜头,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变迁史,撰写了一部无声却无比生动的视觉史诗。他,是博鳌成长的记录者,更是被这片土地滋养的“博鳌之子”。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数万张影像,已成为博鳌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永恒篇章。
一、缘起:镜头与历史的邂逅
“我的幸运,在于我手中的相机,恰好对上了时代发展的焦点。”陈超曾这样形容他与博鳌的缘分。如今回望,这不仅是他的幸运,更是博鳌的幸运。
千禧年之初,博鳌还只是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陈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兼摄影爱好者,早已被这里“三江入海、三岛隔河相望”的绝世风光所吸引。他的镜头里,最初是晨曦中出海的渔船,是沙滩上修补渔网的疍家老人,是椰林中蜿蜒的乡间小路——那是博鳌恬静的“前世”。
转折发生在2001年。当“博鳌亚洲论坛”即将在此落户的消息传来时,陈超敏锐地意识到,他熟悉的这片故土,即将迎来一场巨变。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全程记录下这一切。
“那时没有宏大的使命,只是觉得,一个渔村要变成亚洲对话的平台,这本身就是一幅绝佳的‘时代画卷’。我不能错过。”陈超生前回忆道。这份朴素的初心,开启了他长达二十年的见证之旅。
二、见证:定格“天堂小镇”的诞生
从此,陈超的镜头有了明确的指向。他的相机,成了博鳌变迁最忠实的“眼睛”,如今,这双眼睛已经闭合,但它所捕捉的光影,却让历史永远睁开了凝望的双眼。
1. 定格历史的瞬间:
· 2001年,规划与诞生: 他的照片里,留下了早期专家们对“博鳌水城”总体规划进行热烈探讨的场景;更定格了2001年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庄严举行的历史性时刻。各国政要、商界领袖、学者精英汇聚于此,一个旨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全新平台,在这个小渔村正式启航。
· 2003年,永久的烙印: 随着论坛影响力的扩大,永久会址的建设提上日程。陈超的镜头转向了博鳌东屿岛。他记录下了推土机驶入荒滩、打桩机敲响大地、宏伟的会议中心拔地而起的每一个日夜。2003年,当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首次在崭新的永久会址举行时,他拍下了那张标志性的照片:现代感十足的建筑群,与碧海蓝天、椰林沙滩完美融合,象征着博鳌从此拥有了面向世界的“客厅”。
2. 记录成长的脉络:
陈超的记录远不止于论坛本身。他的足迹遍布博鳌的每一个角落:
“前世今生”的对比: 他反复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系列:昔日的荒岛滩涂,变成了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和五星级酒店;曾经颠簸的泥土路,拓展为宽阔平坦的迎宾大道;简陋的渔家码头,升级为游艇穿梭的现代港湾。
乡村的脉动: 他深入周边的沙美村、南强村等美丽乡村,记录下论坛效应如何辐射到普通农家。照片里,村民们从打渔为生到开办民宿、发展旅游,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博鳌的蜕变,不仅是城市的,更是乡村的;不仅是硬件的,更是人心的。
三、感悟:影像背后的温度与哲思
二十多年的坚持,数万张底片和数字文件,构成了陈超独一无二的“博鳌影像档案库”。这已成为他留给世间最宝贵的遗产。翻阅这些照片,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重量、这片土地的呼吸,以及记录者指尖的温度。
“很多人看到的是论坛的辉煌与高大上,但我更想展现的,是博鳌成长的‘过程’和‘细节’。”陈超曾说,“比如,建筑工人在烈日下挥洒的汗水,志愿者脸上真诚的微笑,本地渔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外国友人时的好奇眼神……这些瞬间,让‘博鳌故事’有了温度。”如今,这些充满温度的细节,因他的离去而更显珍贵。
在他看来,博鳌的奇迹,不仅仅在于建起了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完美地处理了“变”与“不变”的哲学。
“变”的,是面貌与格局。 它从一个地域性渔港,跃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达沃斯小镇”。
“不变”的,是灵魂与底色。 三江入海的壮丽自然景观被精心保护,淳朴的民风与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相交融。博鳌,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守住了自己的“乡愁”。而陈超自己,也成了这“不变”乡愁的一部分。
四、博鳌:从渔村到“亚洲之心”的华丽转身
通过陈超的镜头,我们得以系统地回望博鳌的崛起之路:
· 地理与自然的恩赐: 博鳌天生丽质,集江、河、湖、海、山、岛于一体,拥有世界地理学家誉为“世界自然生态环境保存最完好的江河入海口”的稀缺资源。这正是其被选中的先天条件。
· 论坛的赋能与升华: 博鳌亚洲论坛的落户,是博鳌命运的转折点。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资本和智慧。国际会议中心、索菲特酒店、博鳌机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一系列高端配套设施相继落成,使博鳌完成了从“旅游目的地”到“国际交流平台”的质变。
· 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论坛的成功,也反哺了本地社区。沙美村、南强村等美丽乡村凭借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成为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实现了“论坛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结语:逝去的记录者,永恒的同行者
如今,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我们再也无法在现场寻觅到陈超端着相机、专注捕捉的身影。他的镜头里,那份曾经的从容与深邃,已化作我们无尽的追思。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已成为了博鳌故事本身,一个被永恒定格的篇章。
“这些影像,是我献给故乡的情书。”陈超曾动情地说。今天,这封情书已然成帙,而他,也带着这份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与博鳌的山水融为了一体。
是的,陈超用镜头雕刻了时光,而时光,也最终雕刻了他的生命。博鳌以它日新月异的身姿,在这位“博鳌之子”的胶片上,写下了一部关于梦想、开放与成长的,波澜壮阔的史诗。他虽然已经离去,但他所定格的那些瞬间,将继续向世界讲述着这个精彩绝伦的“中国故事”、“亚洲故事”。他的目光,透过这些永恒的影像,依旧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土地的现在与未来。
【编辑:陈旭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