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香港中通社8月20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繼淘寶、拼多多等平台去年開啟“攻港大戰”後,電商平台的發展勢頭仍然迅猛。近段時間,前有京東收購佳寶集團,聯通線上與線下零售業;後有淘寶開啟無門檻包郵活動,加快為賽道鋪路。
香港地鐵站的電商廣告。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正廣鋪電商網絡的各內地企業,向過往主要依靠線下門店消費的香港零售業帶來挑戰。不過,香港商家仍具優勢,香港貿易發展局日前發表報告指,78%中國內地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曾網購香港產品,且普遍認為香港產品值得信任。
“香港品牌”的口碑光環仍閃耀,但在激烈市場競爭下,港商還能怎樣突圍?
“現在正是向內地‘求真經’的時候。”有香港商家直言。
所謂“求真經”,並非分高低,而是互相的融合與借鑒。香港電商不止打出“品牌優勢”,還不斷學習營銷手段。貿發局與十餘家香港及內地電商企業展開深度訪談,了解深耕內地電商零售市場的企業個案,點出“善用網紅(KOL)行銷獲流量”為轉型重點之一。
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對中通社記者表示,“網紅行銷”並不如人們的刻板印象那樣,只是局限於美妝、奢侈品等看起來比較“潮流”的領域。她舉例指,香港有一家賣海參及燕窩等產品的商家,其售賣的產品及營銷方式都十分傳統,且並未採用過網紅行銷等措施。隨著新策略的採用,該商家的商品營業額有了出乎意料的大幅增長。商家既在社交平台上通過KOL介紹不同海參品種及背後的故事,並積極參加“香港好物節”等推廣宣傳活動,多管齊下,其生意大幅增加,香港的門市亦多了不少批發零售訂單。
報告解釋,內地比較常見的“直播帶貨”形式,其實整體下單反而較少,不如京東、淘宝等綜合性電商平台的選購量,但更適合香港商家“引流”,從而讓自己的產品被更多人看到。范婉兒所舉的傳統商家轉型的典例,正是引流促銷售的良好體現。
在宣傳上,全渠道的營運更不可或缺。香港電商通過運營新型社交平台、網紅引流,促進“貨找人”局面的產生,將商品推廣到潛在受眾眼前;與此同時,各商家還入駐綜合性貨架電商平台,與“人找貨”的網購模式相配合,多方位補全購物宣傳渠道。
香港商品由於品質保障,市場定位瞄準了所對應的消費群體,而非一味以低價競爭。報告的相關統計數字,亦反映出香港商品最大的競爭優勢並非價格,而是消費者信得過的品質保證和正品承諾。
或許,對於如今的香港電商發展來說,善用網紅行銷等全渠道方式過渡,正是尋到了適合電商“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平衡點。(完)
【編輯:陈旭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