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香港新聞網7月12日電 台灣中時電子報7月12日發表題為《廈金泳渡比賽喊停 台灣的信心去哪了?》的文章,指出原本平穩運行十六載、承載兩岸和平交流美好期許的廈金泳渡,在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突遭陸委會以“統戰疑慮”緊急喊停,此舉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金門地方與台當局之間炸開矛盾衝突的火花,更將台灣內部在兩岸交流政策上長期潛藏的分歧與困境,毫無保留地擺在了台面之上,引發台灣各界對於兩岸交流走向以及自身信心底氣的深度叩問。
廈金泳渡資料圖。圖片來源:台灣《旺報》
廈金泳渡自2009年創辦,由金門與廈門輪流主辦。這場長泳比賽橫跨廈金海域,游過那條地理上看不見、政治上極敏感的“中線”。它既是體育活動,也早已成為兩岸和平交流的一個象徵。在金門地方的理解中,這是一個讓對岸來賓親眼見識台灣制度與自由的窗口。但在陸委會與民進黨當局眼中,這卻是一個大陸以民間活動包裝“統戰意圖”的機制。
文章指出,這場停辦風波讓台灣民眾看到一個核心問題:當前的兩岸交流是否已陷入“全面政治化”的陷阱?一項多年來平穩舉辦的活動,是否因為主辦地點改變、政治氛圍轉變,就被視為風險而非資產?而在台當局“從嚴審查”的治理思維下,地方所累積的民間交流能量是否就此遭到瓦解?
文章強調,事實上,交流從來不是毫無風險的事,無論是體育、文化、教育或經貿,若從意識形態角度切入,幾乎都可能被解釋為“統戰”的手段。但與此同時,兩岸交流具有和平互動的象徵意義,更是台灣展現民主自信與制度魅力的機會。
尤其在金門這樣與大陸地理相近、歷史關聯深厚的地方,民進黨當局若未能以理解與尊重的姿態對待在地交流努力,將只會造成更多的不信任與政治撕裂。許多金門居民質疑:“過去13屆都能平安落幕,為何今年不行?”這個問題不只是對台當局的質疑,更是對整個兩岸政策方向的質疑。
文章最後指出,當一場行之有年的廈金泳渡,竟也讓台當局感到如此惶恐與遲疑,那麼被阻斷的或許不只是泳渡活動本身,而是對兩岸交流的自信與格局。在波濤之間來回穿越的,不只是兩岸游泳選手的身影,更是兩岸交流善意的維繫。真正成熟的民主台灣,不是在拒絕接觸中築起兩岸高牆,而是在風險與差異之中,仍敢於走出一步,尋求理解。如果連這樣一場泳渡活動都不敢照例舉辦,又如何在更遼闊的世界中,從容地迎向未來? (完)
【編輯:陈旭颢】